“你的注意力可以变现”

  • 发表于 2020-08-21

*注:仅代表作者发布时的看法(众所周知,人不一定能共情曾经的自己)

很少发表类似的想法,因为总是会过一段时间就觉得曾经的思想非常幼稚。而且我的行文能力很一般,唯恐不能尽数表达自己的想法,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。

不过这次是真的不吐不快了,哪怕几年后的我再看到这篇文章,或者有幸被一些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的学者看到(不太可能不过以防万一呢)后嗤之以鼻。

文中观点谨代表作者个人浅见,文笔不佳望多包涵。

开端,“网络女权”

这两天,我猝不及防看见了一条“若我生在古代,我定是不愿当正经人家的小姐的,要做便做那妓女,天生浪荡坯,爱过很多人,短暂而又真心”的言论,又看见了为此言论辩护、认为“反对这个观点的是歧视妓女、替女性背贞节坊”的长篇大论,我深受触动,故结合近来自己的所见所闻,发表一些浅薄的感想。

先不说发言者到底是受到了哪篇网络小说或者事件的影响,也不说鼓吹“卖/淫自由”简直就是在鼓吹压迫女性。不说读书吧,我也不爱读书,但是但凡多看几部电影,类似《姊姊妹妹站起来》这种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都可以,也不会发表如此“高见”。

我已经很久没有浏览微博了。前段时间,“杀妻”、“杀女友”的新闻遍布全网;这两天“呼吁取消卫生巾税收”的话题又开始迅速传播。卸载了APP比流行慢一拍的我,是在无处不见的争吵中得知了这些新闻。而电脑弹窗新闻、QQ看点,这类无法被屏蔽的消息也时常窜进视线,这类新闻页面中的评论,热度最高的总是“显摆着性别优越感”,因为楼中楼会充斥着反驳“性别优越”的言论,网友你一言我一语把这些能够激起愤怒的语句送上“热评”。

大概两三年前,网络,尤其是微博,掀起的“女权”风潮,如今已经渐渐变了味。在我淡出微博前,观摩了不少大大小小的“战场”。如今的“网络女权”,不过是自媒体平台打着女权的旗号,激起女性用户占比较大的平台中女性群体的愤怒,以引发键盘骂战的形式给自己带来热度的一种方式。这些“女权”,痛斥婚姻法将女性置于弱势地位(作为一种财产分配制度确实有其不合理性,这点我不否认),将选择结婚的女性蔑称为“婚驴”,扬言“嫁男人不如做/妓/女服务六十岁的‘老头’”,认为“人没有资格对卖了血肉以求生计的女性指指点点”。这些言论无非投出了一个希望能够不劳而获的人的影子,里里外外跳不出以婚姻为中心的、包括intercourse在内的标准来衡量一位女性个人价值的框架。你可以说“卖身”也是一种劳动,但出卖自己生来就有的姿色和器官,和“出卖”需要自己寒窗苦读数年才能学得的知识和获得的文凭,孰更信手拈来? 当然,以上只针对自愿选择为娼的人。

我也算是半个看着风气一步步变得如此极端的网络冲浪选手。最开始是“饭圈”,追星的粉丝为了自己偶像的事业和资源起争执、炒数据,愈演愈烈。慢慢的,不仅仅局限于追星了,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尝到这种风气的甜头,只要引起争执,激发人群的愤怒,就能在短时间内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热度。尝到甜头的商家们开始故意引导这种阵营对立的风向,这一点在国产的女性向手游圈尤为明显,游戏官方“引战时切错号”的笑话频出。“女权”也不幸沦为其中一子,“性别对立”已然成了当今社交网络最好炒热度的话题之一。一则新闻的标题根据需求和目标群体,是可以转变很多种表达方式的,而媒体最愿意以一种可以轻易引起“网络女权”群体注意、引发性别对立争论的方式呈现,比如在千万值得报导的悲剧中挑出丈夫杀妻子、男友杀女友的故事,并将“男子杀人”写成“女子被男子杀害”以给自己快速赚取热度。 甚至一些“热评”,作者是否真的充满性别优越感都不得而知,但是作者一定知道发表这样的言论能够带着自己的昵称和头像“上热评”。

其实看看当代女频网络文学就知道,很多已经有能力接触网络的女性到底还持有什么想法:天降多金帅气有权老公无缘无故把你宠上天,你就负责给他生孩子。可是,为什么这样的好运偏偏就降临到你头上?世界上比你幸运、比你美丽、比你优秀的女性多得是,还都有生育器官不是吗?持久不灭的爱情是一位美好有趣的人遇到另一位美好有趣的人,永不停息地携手共进才能摩擦出的火花。

在我看来,女权是为努力上进却得不到和男性相同待遇的女性争取合法权益的,不是给成天想着天降馅饼、不劳而获的人怨天尤人的。婚姻法只是女权主义者需要争取的一小部分,因为婚姻本就只是生活的调味剂。

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越来越偏离了初心? 因为渴求热度的平台不会教给网上冲浪的人如何思考,只会为了迎合用户的口味研究该如何编写标题。而选择了将闲暇时间全部使用在下拉和下滑刷新动态的人群,也永远不会选择花时间去学习如何思考,只会沉浸在自恋式的网络社交和发泄个人情绪的短暂快感之中。

“商家正在将APP做成能让你上瘾的样子”

在一部国外的短片中,曾是谷歌设计伦理学家的Tristan Harris先生提到:“科技公司的设计不是为了帮助我们,而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”。始作俑者就是“随机性”。现在,各路APP吸引着我们随时随地检查电子邮件和聊天消息、关注亮起的屏保上的消息推送,社交平台也在模拟社交互动的感觉,其背后是诸如老虎机杠杆般的原理,让人沉迷于获得随机结果的上瘾感受;一些应用的“下拉刷新”模式,一种利用无限滚屏而永无止境地加载新鲜内容的模式,降低了用户对“终点”的认知和控制感;除此之外,科技公司更是利用人生理对暖色敏感的特征,将APP的图标、通知的气泡设计成明亮大胆的暖色调。

商家为什么要费尽心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?这一切缘于风靡的广告经济。低廉甚至免费的商品及应用通过引入第三方的投资的方式,不仅弥补了售价的亏损,更是以低价吸引了使用者,使其灌入他们的注意力。这种经营模式最早出现在报纸行业,随着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社交的发展逐渐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,并裹上“高科技带来信息大爆炸时代”的外衣。当用户被各式各样应用中的消息吸引时,无可避免地被灌入许多广告,这样用户便成了商家的资金来源,成为了商品本身。

注意力本来不是什么稀有的东西。每个人只要是清醒着的,时刻都在产生和花费注意力。你的注意力不用在读书就用在娱乐,不用在社交就用在思考,随时产生随时花掉,既不能关闭,也不能攒起来。本来如何使用注意力完全是个人自己的事儿,但是自从有了大众传媒后,就有商家意识到,你的注意力是他的资源。 ——《注意力经济·推荐序》

这让我不得不想到经济学中的“机会成本”:当你用有限的财富资源去投资一块土地,若是选择了种植棉花,那么必须放弃使用这片土地进行畜牧、做房地产等其余选项为你带来的收入,所有被放弃的收入中最高的那个便是“机会成本”。

在互联网时代,被作为商品的“注意力”,对个人来说或许就是一种可以用于投资的新兴财富。往古早一点说,是“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”,但也有些不一样。强调时间有限的格言更多是呼吁人们学习,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来为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定性,“你这么做是在浪费时间”,浪费的时间本身却不会转化为谁的财富。而“注意力”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东西,是人主观拥有的,不是客观流逝的一种物理维度。所以在由主观决定着的“注意力”引领下,人的行为不分浪费与否,更像是一种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投资。

在到处都是低廉的商品、应用商城随处可见的免费app已经无法充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后,聪明的商家便开始利用这样一点,将这种对于情绪的“投资”变现。当你选择了刷“朋友圈”来获得快乐,就必须放弃看电影、打游戏获得的快乐;当你选择了浏览新闻获得知识,就必须放弃阅读出版书来获得知识。不论如何,花费注意力无可避免,于是他们很快筛选出了这样一种情绪:愤怒。愤怒状态下的人容易发表激进极端的言论,又激起了观点相反的人的愤怒,愤怒的人总要情不自禁地宣泄,即时评论版块于是变成了很好的平台,新的信息、新的争论、如此循环,热度就源源不断地输入。

于是在众多策略中,“女权”便成了很好的立足点之一。商家真的在宣扬女权吗?我看未必,他们连教人分辨何为“女权”都不会,他们只是在激起无穷无尽的愤怒,“网络女权主义者”只是他们赚取热度的商品。在愤怒中,忙着宣泄情绪的人忘记了思考,于是更加被繁杂的消息冲昏了头脑,失去辨别的能力。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于是沦为了获取财富的道具,任人打扮、任人宰割。

在我看来,前文所述的“妓女”言论,不论是发表言论的人还是为此辩护的人,甚至千千万万参与争论的网友,不论孰对孰错,都不幸沦为了商业利益的奴隶。更可悲的是,人们还自以为是在进行正义的辩护,推动意识形态的发展,实际上他们得到了什么呢? 由猝不及防加入观众席的群众看来,不过是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罢了,这些被宣泄出来的情绪最终随着终端的一次次“下滑刷新”,沉没在网络数据的海洋里。

尾声,“让注意力变现为自己的财富”

现在,在社交平台上发泄情绪会被输入广告、去电影院中观赏一部电影前也要看三分钟广告。在这个不论如何投资自己的注意力都会摄入广告信息的时代,不论如何注意力都能够变成实体财富的时代,是任由被他人劫走全部的资产,还是想方设法与狡猾的商家分一杯羹?

经济学家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定义与分析,要求企业经管者依据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的原则经营企业,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。经济学考虑的是社会资源的稀缺性。如今,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,在纷乱繁杂的互联网信息输入下,注意力对于个人来说,同样拥有了稀缺性。

既然拥有稀缺性,那么诸如此类的逻辑同样适用于注意力。当投资的注意力收获的实际收益没能大于机会成本,一个人便沦为了商家的羔羊。

被注意力商人以调动情绪的方式灌入脑海中的信息,会逐渐使人陷入愤怒的深渊,不得不永无止境地发泄情绪,忘却思考。“思而不学则殆”,信息不是知识。而同样有一些注意力商人,通过吸引用户的注意力,将知识推到用户眼前。

习得的知识越多,便越能接近世界运转的真相,越不会被随波逐流的标题文字欺骗,陷入无穷无尽的愤怒之中。而那些被放弃的愤怒情绪,那些原先还有些表达自我的价值的“机会成本”,随着知识和认知的增加,会越来越不能反映自己当下的真实想法,于是会变得越来越一文不值。

所以,当信息与知识同时吸引了你的注意力时,需要选择投资后者,情绪时时刻刻都在变化,信息更是具有时效性,而有益的知识永不过时。哪怕是在闲暇时光观看一部广受好评的电影,也能让你收获颇多。

以此自勉。